以及要不要遵循啥的。
而文官则相对沉默,只是静静的等待着后面宗室的下一步操作。
到时候再决定具体态度。
我看那个木盒子的年份应该是够的,金丝布帛我不太清楚,但是看着年份够,是不是造假,我没有上手看不出来,要不我们去看看。
我看还是算了吧。
反正跟我们也没关系。
随他们去了。
谁当皇帝与我们有何干?
况且我家的国公之位稳固,只要不犯事,谁也不能把我怎么着。
我觉得吧,回头矛盾的点可能主要还在那些文官和皇室宗亲间。
与我们没太大关系。
咱们还是别说话。
装聋作哑得了。
要我说也是,这事发生的这么突然,我们想找个皇子支持都难。
随他们去了。
反正我不是不打算插手……
经过三番四次的讨论,下面的那些勋贵最终绝大多数都已经决定好不参与这件事了,只有少数几个十分好奇的,同时身份辈分又足够高的上去查看了一下东西的真假。
他们几个在查看完之后,都当众点了点头,表示东西年份没有问题,字迹也能跟太祖赐给他们家的一些东西上的字迹对得上,印章工艺之类的,更是都能明确对得上。
有了他们确定,再加上专门负责撰写帝王起居录的宦官,拿出当年太祖皇帝写下太祖遗训的具体记录作为辅佐证据,太祖皇帝遗训这件事,就算是彻底的确定无误了。
这点确定之后,宗正卫春寒这才继续当众说道:诸位请安静下。
既然太祖遗训无误,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新帝人选吧,在父死子继之前,还有兄死弟继之说,陛下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在陛下前头还有五位庶子皇子,后面也有三位。
这八位皇子当中的大皇子已经病逝,二皇子身有残疾,四皇子有肥胖哮喘等重症,一直卧床,八皇子和九皇子也全都未满十四周岁。
所以,目前有资格遵循兄死弟继原则继承皇位的,只有三皇子。
五皇子和七皇子。
也就是如今的凌亲王,惠亲王和温亲王,三位都在这,诸位大臣若不就从这三位当中挑选新帝吧。
随着宗正诉说完毕,百官勋贵以及其他皇家旁系人员的目光,瞬间便注视向刚刚点到名的那三位。
随即更是议论纷纷。
不同于勋贵议论归议论,一个没发言,也不同于皇家旁系只敢在私底下嘀咕,文官中的礼部尚书立刻就站了出来,行礼后,大声道:
我不同意宗正之说。
兄死弟继已然结束数千年,父死子继更是已经传承不知多少代。
历来只有皇帝子嗣断绝,才会从旁支继承,或者兄死弟继,如今陛下分明还有一位子嗣在,为何就要遵循祖宗遗训,强行更改礼法!
若是实在担心祖宗遗训,那完全可以先册封皇子为太子,然后由太子临朝,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待太子年满十四周岁之后,再行登基称帝之事,如此,岂不两全其美?
朝中文武百官,可以说都是儒家子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死子继之类的规矩,更是他们儒家的立足基础之一,现在皇家宗正想要改规矩,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
况且,一个年幼的皇帝更加适合他们的诉求,也更加适合他们去实行自己的主张,至于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他们还真没把那十几岁还没血缘关系的太皇太后放在眼里。
第1044章 十八岁的太皇太后(13)
这怎么可以,哪有太子临朝的道理,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竟然还想要十三年无君,这岂不是笑话吗。
万一江山社稷因此出事。
你可承担得起?
你莫不是敌国派来的奸细吧!
相比较于父死子继,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句话,同样深入人心,所以,宗正卫春寒在听完礼部尚书的话之后,立刻就反驳了起来,甚至还开始质疑起了礼部尚书的身份。
站在宗正边上的那三个王爷虽然没有站出来说话,但彼此的脸色同样有些不好,甚至还露出了丝焦虑,他们这好不容易才又有了一次争夺皇位的机会,要是再因为这些文人失去的话,那岂不是得呕死。
可惜,他们现在出于避嫌等各方面考虑,根本就不能说话反驳。
只能用眼神怒瞪礼部尚书。
宗正莫要胡说污蔑!
这边是朝政大殿,不是能够随意构陷百官的昭狱,我是不知道您收了那三位王爷多少贿赂才说出这等没良心的话,但我等意思十分之明确,在陛下无错并且有血脉的情况下,新帝必须得是陛下的血脉。
这既是本官的意见。
也是朝中大臣的意见!
还请太皇太后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