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好还是把孩子送去读书,将来也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更能为朝廷效力,求一个青史留名。
在明朝人的观念里,读书做官已经深入人心,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容易实现阶级跃迁出人头地的方式。
尤其是朱元璋时代虽然官不聊生,但给读书人还是有不少优待的,只要能够考上童生、秀才,就已经能够让家里免税,每个月从官府领钱粮,可以有人伺候了。
所以对于明朝的老百姓而言,读书是真的能变成富贵的。
不过这并不是朱瞻埈关心的内容,他只是转头向这名小吏继续问道:那这位大人你呢?一万贯应该相当于你为官一生能挣到的全部俸禄还要多吧?若是你有一万贯,够伱花用多久呢?
这个问题算是一个灵魂拷问了,众所周知朱元璋给官员定得俸禄是很少的,而之后历代明朝皇帝就没想过给官员们涨工资,再加上发的还是宝钞,对于官员们来说光只靠朝廷发的工资是真的不够用。
但若是要问一万贯够一个官员用多久,这个答案却也会非常的出乎意料。
不敢当殿下大人的称呼,卑职只是工部微末的小官,姓孙,您叫我表字守拙就好。孙守拙有些迟疑,但咬了咬牙之后还是据实说道:若是按卑职的收入来算,一年的俸禄是七十石,钞四十五贯,折算下来大约是一百两银子左右,若是一万贯的足银,那确实够卑职全家用上二十年。但若是一万贯的宝钞……
孙守拙没有把话说完,因为朱瞻埈已经抬手阻止了他继续说下去。
这些话就不用说了,朝廷已经禁止民间用金银铜交易,不该说的话就别说了。朱瞻埈看着孙守拙脸上略有些不甘的表情,想了想之后却又问道:若是朝廷发行新钞,可以兑换足额的银两,你觉得民间和官府会愿意用吗?
听到朱瞻埈这么问,孙守拙几乎没有思考就肯定的回答道:若是朝廷真的能发行可以兑换出足额银两的新钞,那老百姓肯定愿意用,官员自然也是一样,只是朝廷缺银子,发的宝钞又多,怎么可能兑换得了足额的银子呢?
卑职也是经历过洪武朝的,太祖爷刚发行宝钞的时候宝钞确实还算值钱,大家也都愿意花用。但是后来朝廷约印越多,宝钞也就变得不值钱起来,大家也就不爱用宝钞了。
像卑职这样的微末小官每年也就指着朝廷发放的禄米能换点银子了,发的那些宝钞真的不够用。
这也算是向朱瞻埈倒苦水了,毕竟朝廷是按宝钞的面值发俸禄,看起来四十五贯还是挺多的,但实际上一贯宝钞能不能当一百文铜钱使都要打个问号。
所以官员每年真正能当钱花的反而是发的实物禄米,又或者将禄米折算成的各色物品。
在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带回来大量的香料的那段时间,朝廷就开始将官员们的俸禄折算成香料发放,而不是直接发大米。
不过一开始香料值钱,大家都乐呵呵的愿意接受,可是到了后来郑和七下西洋,带回来的香料越来越多,香料也变得不值钱之后,反而等于变相的降低了官员的俸禄,也算是一种变相降薪了。
请收藏本站:www.bjzhongwen.com。笔尖中文手机版:www.bjzhongwe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