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 第127章 逃避还是碰撞?圣塔莫尼卡商业广场前,一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向着影院走去,其中有个手拿《洛杉矶时报》的人,正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向同伴诉说着娱乐版头版头条的那则采访报道。
你怎么看待影评人对《独立日》的抨击?
纵观电影业近二十年的历史你可以发现,影评人总是喜欢攻击大众喜欢的电影,以此彰显自己与众不同,他们喜欢攻击那些在电影上大获成功的人,随便吧。
这么说,杜克,你不在乎影评人的抨击?
为什么要在乎?莎拉小姐,我问你一个问题,北美的职业影评人大概有多少?
三百多人吧。
那有观影习惯的影迷呢?
总有四五千万甚至更多吧。
那问题就很简单了,作为一个导演,我首先要考虑几千万人的观影感受,还是几百个影评人的观影感受?据我所知,《独立日》的影评人综合评分只有3.1分,而观众好评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六,这是十万名参与调查的普通影迷给出的评价,我应该重视谁?
这么说,你不认可影评人的抨击?
为什么要认可?影评人仅仅代表他们自己而已,能代表观众吗?他们的口味总是与观众背道而驰,我为什么要在乎他们的抨击?在这个世界上,电影业存在的基础是为数众多的普通观众,而不是一群整天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的职业影评人!这个行业没有了观众必然崩塌,没有职业影评人,仍然会向前发展,甚至发展的更快!
快走到影院前的时候,年轻人结束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将报纸收进包里,看向周围的同伴。
我觉得杜克的话非常有道理,观众才是电影业的基础,没有了我们这些观众,电影业还能生存?
是啊!有人附和,从杜克的话里,能够听出他是考虑观众感受的导演,而不是那些被影评人吹捧,却总是拍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的导演。
影评人和观众谁重要?又有人接口。
当然是我们观众!几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本来看了昨晚罗杰?艾伯特的节目,我还有些顾虑。最开始的那个人说道,以为《独立日》真的是烂片,现在才发现只是影评人口中的烂片,原来观众评分那么高,为什么影评人不提这一点呢?是怕丢人吗?
你没听说过一句话吗?旁边的人神秘兮兮的说道,影评人交口称赞的电影,都是观众可以在观看时睡觉的电影,影评人猛烈抨击的电影,都是大火的电影!
这话虽然很夸张,却得到不少人的点头认可,这群年轻人完全把昨晚看过的节目扔在脑后,走进影院购票,目标直指《独立日》!
同样的一幕,在北美的很多地方都在上演,年轻人似乎根本没有受昨晚电视节目以及媒体影评人还在铺天盖地般的抨击的影响,照样走进影院购买《独立日》的电影票。
然而,有些事不可避免,像是那些四五十岁,曾经经历过影评人最辉煌年代的观众,不少原本有观看《独立日》的打算,最后却选择了其他电影。
暑期档的竞争异常激烈,影响到观众选择的因素太多了,想要影片在一片安静祥和的世界中上映,或许等到电影业全部崩溃的那一天都不会实现。
经历连续两天单日票房过两千万的火爆放映后,《独立日》在周天的上座率明显下滑,这是商业电影逃不脱的规律。
杜克,有一份邀约。
刚刚走进独立日工作室,索菲亚?科波拉就迎了过来,杰夫?罗宾诺夫打来电话,《时代周刊》想对你做一次专访。
哦,这是个好消息。
跟索菲亚一起走进办公室,杜克坐在了自己的办公桌后面,这好像是超级巨星才有的待遇吧?
索菲亚根本不接杜克的自我调侃,只是耸耸肩,坐在了对面。
这会是一个大型的访谈。索菲亚?科波拉翻看着工作日志,说道,时代华纳方面的意思,访谈会涉及到你身边的朋友和同事。
他们的反应真快。杜克立即明白了华纳的用意,想要炒爆我和影评人之间的舆论战?以此来制造热点,拉动影迷的好奇心走进影院?
南希也是这么认为的。索菲亚点了点头。
杜克左手放在桌在上,支起下巴,问道,南希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