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大高惊讶道:公主还懂学问?
刘莽说道:这叫家学渊源。陛下是大宋皇室后裔,世世代代都有家传学问。陛下的学问高明,公主能没有学问?
应大高酸溜溜说:这姓郑的小子,倒是八辈子烧高香,居然能娶到公……
刘莽在桌子底下一脚踹过去,呵斥道:你这厮想死,别把咱们也拉上!驸马爷和公主,也是咱们能议论的?
应大高笑着说:小声点就是,他们听不到。这位知州年轻得很,听说才二十出头,多半也是沾了公主的光,否则年纪轻轻哪能做知州?
王谦说道:我倒是听说,郑知州也是从龙功臣,十五六岁就跟着陛下做事。
真的?应大高问。
王谦说道:我也是听人说的,我舅父便在州里做事。
应大高唏嘘道:唉,咱要是南方人多好,早跟着陛下起事,说不定如今也做大官了。
刘莽说:你就知足吧,河北、山东死了恁多人,咱们能活着就不错了。咱几个都南下的早,不然继续留在北边,指不准早就染上瘟疫死掉。
这话在理。应大高点头。
这三个家伙,都是萧县县衙的官吏。
刘莽从天津南下好几年,最初是在徐州城外分田落户,做农民种了一整年的地。他因为在天津做过军官,被编为农兵时,迅速当上农兵头头。
新移民抵达,萧县人口日增,县城警力短缺,刘莽又调去城里做了警察。
如今刘莽的官职,大概是萧县的公安局副局长。
应大高突然来一句:刘头儿,县里每年都要贴一张告示,找个叫刘莽或是刘猛的天津军官。你就叫刘莽,会不会是你啊?
我又没什么亲戚,肯定不是我。刘莽笑道。
避免有人冒名顶替,官府下发的告示,并没有说寻找刘莽干啥。甚至就连名字,赵瀚都有些记不清,隐隐记得叫刘莽,但似乎又有可能叫刘猛。
王谦接过话头:这张告示,年年都贴,州里也有贴。怕是朝中哪位贵人,在寻访自己失散的亲戚。刘兄是天津来的,又正好做过军官,姓氏也对得上号,早就该去接告示了。
刘莽摆手说:天底下就算有这大好事,也轮不到我姓刘的头上。我年纪也大了,能混个典史退休,这辈子便知足得很。
午饭简单吃完,郑森放下筷子起身,打算继续巡视河堤,还有两处危险河段得去看看。
杨鼎跟着站起来,突然喊道:刘莽,你过来!
刘莽连忙应道:在!
杨鼎把刘莽叫来身边吩咐,赵贞芳却想起什么,盯着刘莽的脸反复打量。
当时她年纪太小,早就记不住了。眼前此人,似乎有点像,但似乎又不像。
终于,赵贞芳还是忍不住开口:阁下叫刘莽?
刘莽一怔:公主是跟在下说话?
你叫刘莽?赵贞芳再问。
刘莽点头。
赵贞芳又问:你从哪里来?
刘莽回答:以前住在天津,跟随王先生(王调鼎)南下。王先生到徐州,便把咱放在这里,他自己带着前明皇子去了南京。
赵贞芳笑起来:阁下在天津可曾当过兵?
刘莽说道:做过天津新军,李阁老(李邦华)整顿新军时,在下被李阁老提拔为管队。可惜李阁老一走,天津新军就烂了,咱这管队一做就是十多年。
刘莽跟大同朝廷很有缘分,不仅帮助过皇帝和公主,还在阁臣李邦华手下当过兵。
赵贞芳问道:崇祯元年,天津大旱,阁下可曾奉命守桥?
刘莽迷糊道:似是守过,记不太清了。
赵贞芳立即屈膝行礼:恩公请受我一拜!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刘莽惊慌作揖:不敢当公主大礼。
赵贞芳笑道:当得的。若不是阁下帮忙,我与皇兄或许早就饿死了。
应大高跟王谦对视一眼,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在县衙的同僚,居然是皇帝和公主的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