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做了礼部尚书之后,每天也在补习功课,至少四书已经滚瓜烂熟。他拱手道:陛下,臣认为,此句是断句出了问题。可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陈尚书言之有理。徐颖立即表示支持。
这下吵得更欢了,两派分裂为三派。
庞春来半眯着眼睛,笑道:陛下说自己读书有所得,想来陛下另有高论。
众臣安静,等着听皇帝解释。
赵瀚说道:我今日读朱子的著作,读到一篇《答范伯崇》。朱子说,盖民但可使由之耳,至于知之,必待其自觉,非可使也……使之知,则知之则必不至,至者亦过矣,而与不及者无以异。
朱熹在文章里说:能让百姓执行法令就行了,至于让他们懂得道理,要靠百姓自觉,不能官府去强迫。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何这样做,并不妨碍百姓领悟道理。等到百姓自己领悟了,那当然就最好。先让百姓知道怎么做,再让百姓自己领悟为何这样做,是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强行让百姓理解,百姓可能永远无法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会偏颇,跟不理解没啥区别。
然也!
钱谦益和张溥同时说道,他们不同的理解,竟然在朱熹这段话里殊途同归。
钱谦益说:不可使民知其所以然,防的是宵小之辈。若能自己知其所以然,自行领悟道理,此辈必为君子。
胡说八道,张溥怒斥,不能理解道理便是小人,世间小人何其多也?
钱谦益辩驳道:我没说不能理解道理的是小人,而是说要防止小人胡乱理解道理,甚至是故意歪曲道理。
虽然还有争执,但朱熹的《答范伯崇》,已经统一了众臣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理解。
可是,这不是赵瀚需要的。
赵瀚笑着说:朕对这句话的理解,跟朱子大致相同,但又略有一些差异。
陛下请明言。李邦华说道。
赵瀚问道:诸卿可听说过,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艾儒略这个老外抢着回答:此句出自《荀子·劝学篇》。
赵瀚又问:诸卿可读过《晋书》和《晏子》?《晋书》里的朽木不折,写为朽木不知。《晏子》里的折冲千里,写为知冲千里。这‘折’与‘知’,似在古时同为一字。‘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是否可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折之’?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这是要篡改儒家经典啊!
赵瀚继续说道:由字,是否有引导之意?
艾儒略瞠目结舌,这么一改,此句就成了:百姓可以引导,但不可以强迫其屈服。
事实上,赵瀚这么理解,是依据后世出土的楚简。
那是一批战国竹简,里面有两句话: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人民可以引导,而不可以强迫!
哈哈,朕亦异想天开,诸卿或可品味一二。赵瀚也没有强迫众臣理解,否则就违背了这句话的精神。
皇帝这么说了,自然会有人去研究,今后也会成为一种理解方式。
赵瀚又说:朕下令分族迁徙,许多地方官,一味的蛮干。蛮干也就罢了,毕竟在执行皇命,有功而无过。但趁机鱼肉百姓,打着皇命的幌子,却在抹黑皇帝和朝廷,这样就是不对的,肯定是要被处置的。另外,今后执行政令,不管百姓能否理解,道理还是要给百姓讲清楚。
臣等谨记!众臣躬身作揖。
赵瀚这边又有了两个事情,一是编修《明史》,二是编修《大同律》。
至于李自成和满清那边,已经在炸裂的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