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国人对知识的敬畏,对功名的追逐,从古至今无出其右者。
若论读书的初衷,其实大多数没那么高尚。
很简单的一句话,读书为了考取功名,为了做官。
至于做了官之后,当然是家族跟着鸡犬升天,家业开始兴旺,古人说的家国天下,家排在国的前面,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等到官位稳固了,步步为营往上爬了,官场上有了利益同盟和党羽了,那时再考虑忠君报国,为民谋福的事。
不可否认,世上确实存在那种读书为了报效君国的人,不过数量非常少,大部分人读书也好,做官也好,其实初衷都是为了个人或家族的利益。
人性并没有那么美好,对想当官的人来说,要求他们为报效家国而读书,未免太不现实。
科举的本质是遏制世家的势力发展,提携寒门子弟,收天下士子之心,所有这些本质里,关于人性的部分,其实没法去要求什么。
寒门子弟读书的初衷,大多也是为了改变个人和家族的命运,终究也是追逐利益的。
追逐利益不可怕,英明的君主懂得如何利用人性,将利益变成他们效忠的动力。
李钦载话里的意思,李治听懂了。
景初的意思是说,事实上民间的读书人并不少,不过世家子弟读书看起来比民间的多而已,对吗?
李钦载点头:是,大唐立国至今数十年,天下承平,民心思定,太宗先帝与陛下为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盛世之兆,首先是温饱,满足了温饱,人会产生欲望,对功名的欲望,对权色的欲望,无论贫富,人的欲望是没有区别的。
武后澹澹地道:景初说民间读书人其实也不少,为何十余年来科考所取者,大多是世家子弟?
李钦载不慌不忙地道:是因为朝廷科举取士的过程出了问题。
李治眉梢一挑:朕愿闻其详。
其一,能来长安参加科考的各地读书人,是需要地方官府荐举的,虽然陛下三令五申地方官府必须荐举寒门子弟,但上令下达,中间难免被人钻了空子。
所以地方官员推荐来长安科考的考生里,掺杂了大量的世家子弟,世家子弟的基数庞大,高中功名被朝廷录用的几率也就大了。
其二,长安朝堂批阅试卷的官员也有问题,朝臣大多出自世家,他们必须站在世家的立场上,为各自的家族谋利。
同样精彩优秀的两份试卷摆在面前,阅卷官员首先看的是考生的姓名和出身,世家出身的考生,录用的几率比寒门子弟更大,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李钦载顿了顿,道:科举制从朝廷而始,然而政令出宫廷,却诸多阻碍,再好的制度若被有心人利用,政令下达地方,往往完全变了味道,最终人亡政息,一场徒劳。
李治坐直了身子,沉声道:景初所言有理,朕今日振聋发聩,受教了。
说着李治望向武后,武后也是一脸凝重,点头缓缓道:景初若不言,臣妾还不知科举竟有如此多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