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幽州伤兵营。
罗幼度亲自巡视了伤兵营,拍拍这个伤员的肩膀,拍拍那个伤员的肩膀,说说鼓励安抚的话。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主动搭把手。
尤其是那些受了重伤,甚至落下残疾的兵士,此刻最需要的就是心安。
罗幼度能给他们带来的,也只有这个了。
大周对于这类伤员是有一定政策福利。
同时打仗获得的战利品,身为主帅的罗幼度有一部分的分配权。
重伤残患者,罗幼度许诺根据他们的情况分别奖励他们羊马。
个别严重的且立功的,直接奖励耕牛。
走出伤兵营,罗幼度想着韩令坤应该快回来了,当即对身旁的亲卫说道:伤兵营的弟兄最需要补身子,你去幽州城南等着,他若是到了,让他先将五百头羊赶至伤兵营,给他们熬羊汤,吃羊肉,
说着往幽州府衙方向走去。
行至半路,罗幼度见宋雄急急忙忙地向他这边走来,脸上还带着几分怒意,招了招手,快步上前问道:怎么了,宋先生。
宋雄来到近处,将一封信递给了罗幼度,说道:这是顺州传来的消息,该死了贼寇,死性不改。果然应了那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罗幼度接过了信,打开细看,眼中也透着一丝丝怒意:信上的内容写的正是韩匡嗣焚城迁徙百姓的提议。
拿信的手拳头握紧,信纸不堪重负,让他无意间撕扯下一角。
罗幼度这些年没少了解契丹,深知契丹对于人口极为重视。
一早便猜到如果战败,对方会动迁徙百姓之举。
但是他没想到会这么狠,放火焚城,打算给他们留一个废墟。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罗幼度直接上马,回到了府衙。
宋雄也跟在其后,走进了大堂。
罗幼度直接问道:这消息怎么来的?
宋雄道:属下也不知道,只是知道此事是顺州刺史刘廷高亲口说的。
罗幼度眼前一亮,说道:你们将他策反?
宋雄摇摇头道:策反的是顺州名士鲍荣。当年与我一同拜访过长乐老,有过往来。属下深知他为人,此番得相公托付,便给鲍兄写了封信,他也期待燕幽故地能够重归中原。
不过奇怪得很,鲍兄的为人刘廷高应该知道。刘廷高上任的时候,聘请过鲍兄。鲍兄直接作诗嘲讽……他应该知道鲍兄的性格,却主动寻他,让他帮忙协助劝说百姓离城。
所以属下也吃不准,这是不是计策。
罗幼度问道:这刘廷高为人怎么样?
宋雄道:是个有德之人,他原先是教书育人的先生。给契丹掳去了,不知怎么就当上了顺州刺史。他担任刺史期间,重视文教,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政绩斐然。在顺州很有名望,很得人心。
罗幼度并不觉得奇怪。
有一说一,契丹对于汉人百姓确实不差,历史上宋朝百姓一茬一茬的北投不是没有原因的。
与后世的女真、蒙元、清朝相比,契丹对待汉人的态度几乎就跟圣人一样。
故而强行迁途年轻男女,罗幼度换位思考可以理解。
甚至相信会有不少人愿意跟契丹人走。
毕竟大部分的少年少女是没有经历过契丹最初入寇那段时间的,不知道当年契丹的恶行。
但焚城迁徙,就过分了。
这明摆着不给老弱病残活下去的机会。
或者他们这是算定了,大周不会坐视这些老弱病残不闻不问,一边毁家焚城,一边将这些累赘丢给大周,消耗大周国力。
契丹此举更加坚定了罗幼度日后烧草场的决心。
这国与国之间的交锋,就没有仁义可言。
宋雄焦急道:这可如何是好?
罗幼度见宋雄心急火燎,知他是心念三州百姓,笑道:宋先生莫及,对方如果在与我们对峙幽州城外的时候,就准备焚城迁徙,我们还真就拿他们没办法。现在?
我早料他们有这一手,将曹彬安排进了大王镇。他们的任何举动,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焚城迁徙,必生动乱,只要在他们安抚镇压之前,我军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率部赶到。他们反受其害……
宋先生,你立刻通知鲍先生。若契丹有胆子强来,让他鼓动民意,但不要轻举妄动,免受不必要之灾。我大军不时即到,相信不愿背离故土的人,还是占据多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