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咚咚。
清晨,两名民警在青通厂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敲开了专家楼的门。
杨厂长,两位民警想问问之前的案子的情况。工作人员介绍了一句。
杨厂长退休也快十年了,但穿着打扮依旧照着上班时的样子,上身一件衬衫,熨烫的平平整整的,袖口处卷起来,露出手腕上的钢带手表。
他手里拿着一卷报纸,轻轻的在另一只手上拍了拍,道:那进来吧。
两名民警互相看看,道了声不好意思,就进门了。
厂里的工作人员笑笑,说了句我在外面等吧,直接就没进门。
杨厂长的客厅,依旧是旧时代的风格,又大又棉的皮沙发,大面板的电视机,还有矮矮的茶几放在皮沙发和电视机中间……
喝点茶吗?杨厂长问。
不用了。两名警察摆手,紧接着道:杨厂长,我们是来调查京阳线的三尸案的。当年的4月18日,19日,您还有什么印象,给我们讲一下吧。
这都快20年的事情了,你们现在问我那天做了什么,我哪里想得起来。杨厂长摇头,并反问:你们记得那天做了什么吗?
我那时候还上小学呢。打头的民警笑了一下。
杨厂长一愣,不由叹一口气:时间过的真快啊。
杨厂长,夫人在吗?我们有几个问题,分开询问就好。
哦,她在儿子那边带孙子呢。杨厂长摇摇头,道:和她当时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判断当时在附近散步的应该是您和夫人。所以想都询问一下。民警看杨厂长不是太配合的样子,小露了一招。
比起单人,判断两个人的年龄、身高和性别等因素,再在几个名单里找人,相对来说更容易一点。
江远手里不仅有几个工厂的人员和大部分家属的资料,更多的是参考了此前侦查卷里的笔录信息。
三尸案涉及的范围太广了,此前的侦查员做的笔录都有大几千份,记录的各种名单过万,江远用足迹鉴定筛一遍出来,再由秃击队和青白市局送过来的二十几号人比对,最后才一家家的找上门来。
杨厂长看不到背后的事情,这时候就有些呆:我和老婆一起散步,你们用什么知道的?那时候也没摄像头吧。
所以,确实是您和老婆一起散步,对吧?警员笑一笑,还是不解释这些消息是从哪来的。
杨厂长一阵苦思冥想,再问:是有人举报我?
民警给逗笑了,可还是不说理由,只问:您先确认一下,具体是哪天在外面散步?
我都说我记不清楚了,伱先说,我回忆一下。
杨厂长,那天火车道上撞死人了,京阳线的三尸案,您怎么可能记不清。民警依旧只给提醒了一句。
杨厂长确定了缘由,不由冷静下来,斟酌了一下语言,道:我也不是故意瞒着,不过……现在也没啥不好说的,我和老婆当时的确是经过了事发的路段。但我们是下午路过的,跟晚上死人的时间不重叠。
你们当时是去做什么?民警问。
我就知道……杨厂长道:那时候吧,我和老婆在跟前的市场,偷偷开了个门市部,也不违法,就是不想叫人知道,我们那天下午是过去看看店面,顺便收一下营业的钱。
两名民警沉默了一下,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新情况了。
不过,这个结果并不算差,有新消息新线索,总比没有强。
两人打起精神,继续问了起来。
……
一份份的询问报告,就这样不断的积攒起来,最后送回到青白市局的办公室里。
市局特意腾出来一间大办公室,依然显的格外拥挤。
尽管如此,民警们的热情倒是渐渐高涨起来。
还真的是有些新线索出来了。
二十年前不好说的话,现在说出来了是吧。
关键是,没想到真的能用足迹找到人。
宁台江远的看家法宝了属于是。
隔壁的小办公室里,张世忠同样有些振奋。他从刑警转调做网警也好几年了,但回忆起来,显然还是刑警的故事更激动人心一些。
搞不好真的有机会啊。张世忠听着下面的报告,不禁涌起了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