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县城买一斤糖得至少五十文,可红土根这东西很便宜啊,而且个头大。
村里其他人只当是顾母拿红土根染布的,便换给了她一些。
顾母和姜余又忙活了一天,第二日就是去东河庄赶大集的日子。
【作者有话说】
本文糖的价格按照唐代天宝年间算的,根据记载天宝年间米价为每斗十三文钱,一斤蔗糖可以换120-180斤大米。
另外明清时期记载,时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沈榜记录,“每斤大米2厘8毫,每斤白糖40厘。”白糖价格是米价的14倍多。
可见糖在古代有多么贵。
第11章 辘轳打水(捉虫)
姜余和顾母两个人去赶集,留下顾文承自己在家。
于是今天顾文承就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本《孝经》开始看,其实通过这两天的学习,他可以看出来原身之前的基础很扎实,这本书上有着密密麻麻的注解。
只不过原身在考上童生以后略微有些懈怠,但是又因为这几年一直在私塾读书,学识还是不错的。
原身已经是童生,只要再考过院试就是秀才,本朝秀才免服徭役,虽然不会免地税,但是朝廷会给秀才分官田,同时还可以见官不跪,有诸多便利。
本朝的院试考试内容包括文学、历史、伦理道德、算经等方面,和童生考试大致相当,不过考的会更难一些,而且算经的考上范围也比童生时候加大了不少。
院试三年两考,下一次考试已经定了,是今年下半年,也就是说,留给顾文承的时间并不多。
但是原身的薄弱项其实是算经,上次秀才没考过,也是栽在了算经上。
顾文承回忆了一下算经的基本考上内容。嗯,挺简单,难一点的也就现代小学奥数的水平。
大门突然被敲响,顾文承一愣,他放下书,走出去开门,就见是大伯家的老三顾文渊。
“文渊?”
顾文渊其实不太喜欢自己这个堂哥,没什么太大的理由,只是单纯的学渣讨厌学霸而已。
“我娘让我来的,说今天就文承哥你一个人在家,让我过来和你做伴。”
顾文承眉头一挑,“那就进来吧。”
顾文渊今年十三岁,是个半大的孩子,压根闲不住,顾文承在一边看书,他不知从什么地方摸出来一个木头,拿着一个小锉刀开始削,慢慢的一个活灵活现的木雕就出现在他手里。
顾文承不知不觉坐的时间有些久,他站起来,正好招呼堂弟喝些水,就看见他手里半成型的木雕。
“你会做木雕?”顾文承开口道:“做的很精致。”
顾文渊抬眼看了他一样,脸上露出一个自信的笑:“这种小物件雕起来简单,我上年端午节,用木头雕了个龙首,那才叫精致呢,不过,让我爹给烧了。”
顾文承有些不解,“为何?”
顾文渊撇了撇嘴,道,“我爹不喜欢呗,他非得让我和你一样去读书,考功名。”
顾文渊的爹是本村的里正,里正可不是一般的农户,能做里正的一般都是读过书,同时在村里又一些声望或者是宗族人口众多的人。
而且里正也算是不入流的官吏,懂朝廷律法,帮助官府处理民间的赋税徭役,还能解决一些家长里短的事。
里正虽然在官场上不入流,但是在官府也算是能挂的上号的。
顾文承听着小孩的抱怨,有些无奈又有些好笑,“人和人的天赋不同,你擅长手工,以后未必不能成大事,春秋时期的鲁班也是木工,他凭借自己的手艺,造福一方,照样闻名后世,受人敬仰。”
顾文渊活了十三年还是头一次从自己这位堂哥嘴里听到夸奖的话,一时间还有些不好意思,“真的吗?做木工也能这么厉害?”
顾文承,“当然。不过,你既然会木工,请你帮个忙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