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旻是表王忠嗣为西征第一功臣,郭子仪是平叛第一功臣,但世人皆知这两个第一,真正的人选是裴旻自己。
太师加太尉,一个是文官的至高虚衔,一个是武臣的至高虚衔,到了这一步的他,真正算的上是赏无可赏了。
裴旻这时也在第一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上表辞去了陇右、河西节度使、按察使职位,放开了河西、陇右的军政大权,只留下了西域大都护府大都护的职位。
虽然满朝文武知道,裴旻在河西、陇右根深蒂固,所有将校官员皆是他一手提拔,即便交出节度使、按察使之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取代他的地位。但是见他这般痛快的交出兵权,也投以敬重的目光。
封赏继续接下来是王忠嗣。
王忠嗣在破阿拉伯莫斯雷马萨的时候,就立下了赫赫功绩,而后又领大军长驱直入,为王朝扩地万里,攻下大马士革城,如此功劳,无人可比。
王忠嗣原本就功勋卓著,加上此番大功,直接受封为青海郡王,荣获王爵。
不过他人还在路上,由他的部下带领。
紧接着就是李光弼,他得裴旻亲眼,参加了东西战事,两功并举,排在了郭子仪的前面。
随之是郭子仪、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张巡、李泌、颜真卿、仆固怀恩、李嗣业、雷万春、安重璋、南霁云等等一系列的立功文武,他们的功绩一笔一字皆算的一清二楚,无半点遗漏。
足足一百多员将校,太监念得口干舌燥才得以念完。
所有人都得到应有的嘉奖,自是皆大欢喜。
对于诸多将官的封赏,满朝文武大多都没有异议。
唯二受到质疑的就属李泌、颜真卿这两个人。
相比其他人实打实的功绩,李泌、颜真卿却没有多少显著的功劳,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年纪不大,资历不足。
尤其是李泌,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居然位居检校兵部侍郎,实在有些儿戏。
当然大多都是眼红的。
王维将自己听到的异议告诉了裴旻。
裴旻不屑一顾的笑了笑,没有说话,不去在意这些。
李泌的功劳是谋功,他没有自己的威望,却干成了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事情:串连起了李光弼、哥舒翰、郭子仪三将的合作,困死了安禄山,这份谋功是不可忽视的。
李泌的提升,是他应得的。
反倒是颜真卿的功绩有些牵强,关中缺粮,颜真卿经营青海道,令得关中得到了青海湖、川蜀粮草的支援。
可实际上关中是缺粮,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缺,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可就算破格提拔,那又如何?
一切他说的算。
不去管这些,不用我出面,要不了多久,李泌、颜真卿就会让他们乖乖闭嘴。
裴旻对于自己看中的三杰其二,很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