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裴旻也知子非鱼,不知鱼之乐。或许在颜元孙的心中,能够为后世子孙留下自己在历史上的印记,将先贤的文化传承下去,值得付出一切。
裴旻低叹道:伯父,《干禄字书》书成,确实值得高兴。但要说心愿已了,却是过了。便是侄儿远在洮州,也听过颜兄的事情。颜兄官名方显,大好的前景,等着他呢。难道伯父不想看见颜兄升任县令?从而当上太守,刺史?颜杲卿如历史上一般出色,他在魏州任录事参军,政绩极佳,全国官员评价,颜杲卿纲举目张荣获第一,堪称前途无量。
颜元孙死气沉沉的眼中,闪过一丝的挣扎,默然不语了。
裴旻跟颜元孙的夫人元氏来到一旁,低声的说着:可请了大夫?大夫怎么说?
元氏低头垂泪道:刘神医都来看过了,他说病入膏肓,一直不注意身子调养,已经不行了。
裴旻心底也有些难过,道:通知颜兄了没?
元氏摇了摇头道:他不让说,说是不能影响孩子的仕途。
裴旻急道:什么时候了,还顾得了这些?听我的,直接通知颜兄,至于颜兄的前途,这点伯母完全不必担心。颜兄治世之才,天下少有,便如珍珠一般,去哪里都会发光。何必为他前途担忧,再说还有我呢!洮州远不及魏州繁华,但若颜兄愿意屈就,侄儿必然扫榻以待。
元氏看了看颜元孙又看了看裴旻,好一会儿道:那就听贤侄的,这便派人将昕儿召回来。
颜元孙终究没有等到颜杲卿,在第二天的夜里,颜元孙熬不住去世了。
裴旻在第三日清晨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颜府,却听大堂内竟传来了吵闹的声音。
不行,绝对不行!一人怒气冲冲的说道:我即将参加解试,去戴孝守灵,岂不晦气。关乎前途,这事我可不做,说什么也不行!
兄长不愿意,真卿来。一个生嫩的声音,带着哭腔与决绝,大声的说着。
那人立刻道:对呀,可以让真卿来戴孝守灵嘛,他不考解试,不用忌讳。
怎么回事?裴旻带着几分怒意的看着门房管事。
门房管事有些难以启齿的将情况细说。
原来颜元孙一脉单传,只有颜杲卿一子。颜杲卿远在魏州,子女一辈守灵戴孝之人都没有。颜元孙的弟弟颜惟贞倒是并蒂开花,共有颜阙疑、颜允南、颜乔卿、颜真长、颜幼舆、颜真卿、颜允臧七子。不过颜惟贞去世的早,颜惟贞一脉多是颜元孙抚养长大的。
依照习俗死者三天后会回家探望,身为子女当披麻戴孝,先守灵三日。
颜惟贞一脉颜阙疑、颜允南、颜真长、颜幼舆皆不在长安,唯有颜乔卿、颜真卿、颜允臧三人在。
颜真卿、颜允臧尚且年幼,唯有颜乔卿是适合人选。
但是颜乔卿正在筹备解试,有心参加来年科举。
颜乔卿心有忌讳,为了前程对于元氏的请求,拒不同意,甚至闹了起来。
走进大厅,见元氏身着素衣,正在暗自垂泪。
依稀有着当年幼童模样的毛孩子颜真卿正怒气冲冲的看着一人,那人仰着头,连孝衣都没穿,一脸的抗拒。
还不如一个孩子懂事!先师有如此后人,实是不幸。裴旻大步到堂前,看也不看那颜乔卿一眼,似乎怕脏了自己的眼睛。先师指的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太宗时期,李世民亲自下诏尊之为先师。
颜乔卿一脸躁红,怒道:我们颜家事,用不着外人操心!
裴旻不愿在这个时候与他争吵,来到元氏面前拜道:伯父逝世,侄儿深感悲痛。颜兄是我最好的知己至交,我们亲如兄弟。若伯母不嫌弃,在颜兄回来之前,守灵戴孝,便由我替他以尽孝心!真卿确实懂事,可毕竟还小,撑不住。
元氏有些失神的看着裴旻,似乎怀疑自己听错了,但见裴旻那真挚的表情,轻叹道:我儿有你这样的知己,此生无憾!
知己是相互的,侄儿同样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