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儒满脸通红,向孙元化作揖道:火老,恕我直言。我对‘一窝蜂’也有所闻,‘一窝蜂’一次能发射三十六支箭,而你这只有十二支箭孔呀?也能称‘一窝蜂’?
高峻山听后,哈哈大笑:文轩迂腐。谁规定一次发射三十六支箭的才叫‘一窝蜂’,发射十二支箭的就不能叫‘一窝蜂’?所谓一窝蜂,就是一次发射很多支箭的意思,十二支箭完全能够算很多支了。再说,这一窝蜂,既顺口又易懂,我看,‘一窝蜂’很恰当。
孙元化向大家解释道:诸位不要误会,这‘一窝蜂’非老朽一人之功,这里面还有秦王付出的心血。
高峻山毫不否认道:是的,但主要还是火老的功劳。我之所以建议火老把三十六孔改为十二孔,因为这么一改,整个箭筒的体型就大大地减瘦了,为单兵使用‘一窝蜂’提供了可能。
孙元化补充道:这都是秦王的主意,你们看,这个箭筒和发射支架是可以分开的,这样,两个骑兵就能够分别携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骑兵也能够装备这种‘一窝蜂’。
百里沙连连点头:妙妙妙!如此这般,我们便可以组建一支火箭骑兵队。
孙元化摇晃着脑袋道:还有更妙的呢!这个箭筒是有玄机的,你们看,后座上有插口,秦王专门设计了一窝蜂战车,说着他指向西墙角,你们看那边,那就是一窝蜂战车,正好可以安插上四个‘一窝蜂’火箭筒,直接就把‘一窝蜂’的威力提高到四十八支箭连发的效果。
大家纷纷来到一窝蜂战车前观看,这部战车是二轮马拉车,车上有一个支架,已经安放了上下各两个火箭筒,炮口由一块圆铁皮罩住,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而尾部的火绳也做了防潮保护。
田文居奚落了刘鸿儒一句:文轩兄,这个能不能叫做‘一窝蜂’呢?
刘鸿儒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脸色十分地难看,众人开心地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高峻山为其解围:文轩说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我的设计超出了传统上的认知,所以文轩才会有疑惑。
孙元化继续讲解道:它虽然也叫‘一窝蜂’,但威力已经大大胜于‘一窝蜂’。孙元化打开圆铁皮罩,从里面抽出一支箭,你们看,我们的每支箭都有两个发射药,第一个药点燃发射之后,第二个药会在飞行的过程中继续燃烧,给箭支加速。
它能射多远?百里沙急切地问。
我们做过试验,孙元化眉飞色舞道,四百步之内,穿透盔甲毫无问题。
我的天呀!我所知道的‘一窝蜂’也只是百步而已。刘鸿儒感叹道。
孙元化补充道:我们做试验的时候,还没有加装尾翼,现在每支箭都增加了尾翼,使箭支在飞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其所能达到的距离也必定会有所增加。
为何不再做一次试验呢?田文居疑惑而问。
说得容易。孙元化叹息道,我们的火药是十分的稀缺的,特别是用在火箭上的这种,不但造价高,而且提纯也相当的困难。这种发射药的配制,是按照秦王的要求,无论纯度和分量都是严格按照配方来生产的。
田文居不以为然,伸出一只手问孙元化:有这么玄乎吗?那是什么配方?拿给我看看?
关乎到火药机密的大事,这不是什么人都能接触的。高峻山连忙拦住田文居道:公仁,火老是火药专家,这方面的事情你就不要多问了。
孙元化眉毛一挑,不客气道:这方子是秦王定下的,你还要看吗?
田文居尴尬地缩回了手:不看,不看。
有了‘一窝蜂’火箭炮,高峻山就能够组建起火箭骑兵队和火箭车兵队,这些新的兵种,是他将冷兵器过渡到热兵器的初级兵种。对于火箭车兵队,目前还一时组建不起来,毕竟生产能力有限,眼下只有三十门一窝蜂火箭,虽然第二批的五十门很快就可以赶制出来,如果要组建车兵队那就差很远了。
能够建立起一支拥有八十门‘一窝蜂’火箭的骑兵队,高峻山还是很满意的。他没有看错孙元化,只是对孙元化在一些关键性技术进行了指导,就研究出这种‘一窝蜂’火箭,这说明孙元化对制造枪炮的悟性很高,他相信,有了孙元化,自己将冷兵器转换为热兵器的时代,会一步一步地到来的。
建立火箭骑兵队,首先要考虑队长的人选,队长选好了,才能带出一支过硬的火箭骑兵队。
当然,如果把这个选队长的任务交给蔡芝山去做,他一定能够做的很出色,可是,高峻山毕竟是个穿越者,他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问题,他不能给蔡芝山太多收小弟的机会,也不是说要防着蔡芝山,在重要部门人选的问题上,他必须亲自把关。
第二天,高峻山带着刘鸿儒来到曹文诏的营地,曹文诏的人马也已整编完毕,依旧是一支三千人的骑兵队伍,高峻山来的时候,曹文诏正在训练他的新军。
高峻山知道曹文诏带兵是一把刷子,所以没有对他的练兵多加干预。这次来的目的,是要挑选火箭骑兵队的队长。之所以要在曹营中挑选队长,是因为高峻山知道,曹文诏的手下都是经过大战历练的,而且是朝廷的正规军,军事素质很高。
高峻山只是观看了一会训练的情况,便告诉曹文诏自己要组建一支火箭骑兵队,让他推荐一个对擅长弓箭之术的将领,曹文诏毫无犹豫地就把刘成功推荐给了高峻山。
刘成功?刘鸿儒在高峻山的耳旁低声道,秦王,在桃花坞就是他射伤了你,此人不堪大用。
高峻山好像没听到刘鸿儒在说什么,很感兴趣地问曹文诏:在宁州我怎么没听你提起此人呀?
曹文诏连忙解释:他有伤在身,不便见秦王。现在伤势刚有好转,我正想带他前来拜见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