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归国前的忙碌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不同于一般的记者访问,不是一次性的采访,也并非是为了配合作家的某本新书出版而作,而是一次可能历时数月甚至是跨年的访谈。
期间,《巴黎评论》的编辑和记者会多次造访受访者。
长时间,多频次的访问,会加深作家和访问者的熟悉程度,在交流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延伸讨论和交流的深度。
大家交流写作习惯、方法、写作时所要面对的困惑、各种文坛秘辛……
经过筛选的内容自然变得妙趣横生,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甚至是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巴黎评论》的第一次造访是在罗杰·斯特劳斯打电话的三天时间后,采访者是克里斯蒂安·萨蒙,《巴黎评论》的资深编辑,也是一名记者。
见面闲谈几句,克里斯蒂安·萨蒙并未急于进行访谈,而是跟林为民聊起了在米国的生活。
你跟大部分的作家都不太一样。
克里斯蒂安·萨蒙说这话的时候打量着公寓里的装潢。
林为民笑道:作家好像不应该太有钱。不过别误会,这里只是借住的公寓。
可我查阅了一下,你的作品在米国的销量,光是这一部分的收入就足以让你过上大部分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林为民点点头准确的说,从我走上写作道路,就没有缺过钱。即便在中国的时候,我的作品也很畅销,当然了在中国出版作品肯定没有在米国赚得多!
克里斯蒂安·萨蒙听着林为民的话,忍俊不禁,伱似乎对自己的作品畅销这件事很骄傲?
不应该骄傲吗?作品畅销,有更多的人看,对每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是梦寐以求的事才对。林为民大方的说道。
大概是这些年大家已经习惯了严肃类文学惨淡的销量,所以冷不丁出现了你这样的特例,有些不习惯。
两人随意的聊着,克里斯蒂安·萨蒙注意到茶几上放着一本翻到一半的书,他看了一眼封面,《十一种孤独》。
这是前一段时间在二手书店淘到的。
理查德·耶茨,你喜欢他?
林为民点点头,像他这样优秀的作家很难让人不喜欢。
说起来,你们作品的销量好像是两个极端。
我的风格更加讨喜,就像是约瑟夫·海勒。
听林为民说到这里,克里斯蒂安·萨蒙笑了起来,他察觉到了林为民话背后的小心思,这是个懂幽默和自嘲的人。
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和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刚好是评奖的对手。
我看了你在《纽约客》的采访,在那次访问时你也提到了理查德·耶茨,看来你确实是喜欢他。
我只是希望有读者能够发掘理查德·耶茨的价值,最好是能多买几本他的书,如此优秀的作家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待遇。林为民有些惋惜的说道。
这算是一个编辑的本能?克里斯蒂安·萨蒙知道林为民同时也是一名编辑。
可以这么说。林为民点点头。
我看到你的资料时很诧异,你不仅是个作家,竟然还是中国最大的文学杂志的主编,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访谈并没有什么仪式感,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这样的氛围让人很舒服,在不知不觉间就说了很多。
几乎是一整天的时间,就在这样的畅谈中过去。
夜幕降临时,克里斯蒂安·萨蒙问林为民有没有手稿在身边,拍摄作家手稿是作家访谈的传统。
林为民拿出了正在写的英文版《狩猎》,克里斯蒂安·萨蒙的表情惊讶。
你用英语创作?
并不经常,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这部小说实际上已经有了中文版,罗杰·斯特劳斯先生的FSG出版社要出版这部作品,我打算写出来先让他们看看,未来应该还需要翻译的润色。
克里斯蒂安·萨蒙看了两眼手稿的内容,赞道:如果说英语是你的母语,我也不意外。看来我还是不够了解你,这段时间我要把你的小说都读一遍。
谢谢,你又为我贡献了一份销量。
克里斯蒂安·萨蒙对林为民笑了笑,对着手稿照了几张照片,有些遗憾的说道:英文版的手稿差点意思,看来我该申请去中国一趟,见识一下你的中文手稿,尤其是你那份丢失的手稿,是在香江被收藏的对吗?
没错。
真有意思!对了,还有你工作的编辑部,我喜欢那里的气氛,我一定要去看看。
欢迎!
作家访谈的时间跨度很长,访谈地点也没有局限,克里斯蒂安·萨蒙要去中国访问林为民,还真不是夸海口。
期待你的到来。不过关键的是,我得先回中国去。林为民玩笑道。
克里斯蒂安·萨蒙哈哈笑了起来。
访谈的最后,克里斯蒂安·萨蒙又跟林为民确认了一下他的行程。
现在已经是六月末,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林为民将接受兰登书屋安排的两场专访、一场演讲以及十多场在米国几大城市举办的签售会和读者见面会,然后便会返回中国。
克里斯蒂安·萨蒙计划在林为民参加签售会的途中对他进行一次访谈,然后就是去中国再进行一次,三次交流之后,这次的作家访谈才算是结束。
送走了克里斯蒂安·萨蒙,林为民正式开始了兰登书屋给他安排的行程。
跟罗杰·斯特劳斯安排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比起来,兰登书屋安排的采访商业化气氛要浓多了,采访的媒体是《纽约时报》,这也凸显了两者不同的风格。